高要,这座千年古郡,
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巩固牵挂。
历经行政区域变迁,
高要的历史
一半千里淀于肇庆城中心的繁华街巷,
另一半则深藏在遮天蔽日的
乡村古建筑之中。
▲ 图为乐城镇想可村镬耳屋。陈彦成 摄
据记录,高要的姓氏文化滚滚而至,至1993年已汇注232个姓氏,东谈主口过万的姓氏多达16个。这些姓氏背后,是华夏侨民南迁的踪迹、广府文化的和会,更是系族血条理续的见证。
▲ 1996年《高要县志》记叙的高要姓氏或者。
本期恢复上期褒贬区粉丝呼声,
先容一下高要伍氏的起源和故事。
高要伍氏起源
据1996年版《高要县志》记录,高要伍氏东谈主口约有22019东谈主,4803户,永别在全区各镇的70多个解决区,90多条当然屯。(后期莫得针对高要各姓氏的东谈主口统计,故仍使用旧数据以供参考;以下贵府齐来自1996年版《高要县志》,应以各村族谱为准)
大湾镇高第伍姓,鼻祖伍彦卿于宋朝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1947年)传十八世。分支到社布、留堂、领村等地。
▲ 大湾镇高第村伍氏宗祠。钟养昌 摄
活谈镇活村、洞心伍姓,其先祖居谈悦村,明朝时伍宇圣迁来活村,伍敬圣迁来洞心村。
▲ 活谈镇洞心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回龙镇松山伍姓,鼻祖伍志禄于明末从肇庆城东五经里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六世。
▲ 回龙镇松山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金渡镇西头伍姓,鼻祖伍坚于明末从黄坑村迁来,至民国36年已传十五世。平布伍姓,鼻祖伍受章于明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四世。
景星坊伍氏
景星坊伍姓,宋代汴梁东谈主伍氓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绍兴间(1131~1162年)官南恩洲,卒于任所,其子伍朝佐和伍朝恺留居台山斗洞乡。伍朝恺之孙伍继祖,曾任肇庆府解说,其子伍天锡为高要教谕,于嘉定年间(1208~1224年)卜居城西景星坊,为高要景星坊伍氏鼻祖,伍天锡生子复亨、泰亨、元亨。伍泰亨第三子伍自谈又生子纲、常、伦、理、纪,于明初为避兵乱而散各地,即分为五支。
▲ 由乐城镇想可村父老伍润玲编写的《伍氏族谱》。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第一支伍纲,明正宗(1436~1449年)岁贡时生二子,宗子伍雄是岩前都露面村鼻祖,次子伍明新是新江都龙湾派鼻祖。新桥镇塱底村伍姓,是从露面村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已传十七世。分支到白诸水边村、湾头村。
▲ 新桥镇塱底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白诸镇布坪村伍姓,鼻祖伍郁枝从露面村迁来,至民国36年(1947年)传十二世。活谈镇横坑村伍姓,鼻祖伍成林于明崇祯间(1628~1644 年)从龙湾派迁来。白诸镇铁炉村伍姓,始迁者伍润林于明崇祯间(1628~1644 年)从龙湾派迁来。
▲ 白诸镇铁炉村。李嘉扬 摄
第二支伍常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迁白土镇长塘村为鼻祖,至民国36年传十八世。分支到雅瑶村、大辂头、温贯、罗有等村庄。
▲ 白土镇罗有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第三支伍伦生子二东谈主,宗子伍祯是活谈镇鳌头村伍姓鼻祖,至民国36年传十八世;次子伍祥曾任新洲警戒,为莲塘鼻祖,分支散布到吉安社、波台社、敖头南、迳口村等地。
▲ 活谈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图源:高要发布
第四支伍理,始居小湘凤田村,再迁莲塘上波洞村为鼻祖,其孙四东谈主,伍达廷居波洞,至民国36年已传十七世;伍达常居白土镇久留村,至民国36年传十五世。
▲ 莲塘镇上波洞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第五支伍纪迁居莲塘镇伍村乡,至民国36年传十九世,云槎村是其分支。
▲ 莲塘镇伍村伍氏宗祠。赵汝明 摄
河台镇水台伍姓,鼻祖也出自伍天锡,于明末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四世。
蛟塘镇三江伍姓,鼻祖伍创发于明朝时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七世。
▲ 蛟塘镇三江村鸟瞰图。伍坚一又 摄
金利镇伍江伍姓,鼻祖伍树英于明时从景星坊迁来,至民国36年(1947 年)传十五世。
乐城想可伍氏
伍润玲(伍伯)本年90岁了,是乐城镇想可村东谈主,过程多年拜谒考查和查阅贵府,他编写了一册《伍氏族谱(高要想可伍元公世系)》。他先容,想可村伍氏鼻祖伍元,字彦富,号隐林,应该是伍自谈第五子伍纪的第六世孙。伍元原居肇庆城西景星坊(当今在肇庆照旧找不到景星坊古迹),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徙居禄步天科地,再迁居想可村。
▲ 想可村父老伍润玲编写的族谱。邓达荣 摄
族谱中记录,伍元有子孙琼田、琼叟、琼初、琼崖、琼瑞,即分为五房。还有伍元后东谈主永别各地假寓,高要的有龙元山、双介、洞元、近兑、水南庙坑、河台大洞、高村、云料上围、分界;另外还有永别在广宁、四会、深圳市、 阳江市、广西南宁市等地。
▲ 伍润玲向记者先容村中的古建筑。邓达荣 摄
伍伯带着记者走进古村中,一一先容古建筑的由来。“蓬山伍公祠和文立伍公祠是大房的祠堂,都是近几年重修的。懿亭伍公祠是二房的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壁画和架构保留还算竣工,是高要不成出动文物。”
▲ 乐城镇想可村蓬山伍公祠。
▲ 乐城镇想可村文立伍公祠。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懿亭伍公祠坐西向东,是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正脊为博古脊,梁架为穿斗式。通面阔12.7米,总进深23.8米。祠堂遮挡利用石雕、木雕、灰雕、壁画等时间,工艺难懂,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 懿亭伍公祠。
▲ 懿亭伍公祠二进内的梁架。
▲ 懿亭伍公祠雕刻缜密的虾弓梁。以上三图 邓达荣 摄
据伍伯先容,想可村旁的大迳河早先于德庆,流经河台、乐城、水南、禄步,临了在小湘笋围汇入西江,在陆路交通不领悟的年代,全部各地的东谈主民都是依赖大迳河出行和运载货品。
▲ 依靠大迳河的水运交通便利,想可村不断发展壮大。邓达荣 摄
新中国成立后,大迳河上游泳利时事成就不断完善,大迳河徐徐丧失了水运功能。其中想可村位于大迳河的中游,在伍氏族东谈主数百年来的不懈探求下,村庄耐久繁荣茂盛,由此生长出独具秉性的镬耳屋建筑群。
▲想可村镬耳封火山墙建筑。陈彦成 摄
▲ 据伍伯先容,想可村还有两栋民国洋楼,都是民国时的土豪伍原生所建。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祠堂重生,红色蝶变
在近代波涛壮阔的创新历程中,伍氏祠堂的功能与真谛真谛,履历了一次次真切的改革,牢记下眷属与国度走时紧密持续的红色钤记。
位于活谈镇鳌头村的德刚伍公祠,即是这一历史变迁的天真见证。这座陈旧的祠堂,在民族危一火之际,曾四肢鳌头抗日自保队的创新据点,见证了伍氏子弟与其他爱国志士共赴国难的豪壮篇章。
▲ 鳌头抗日自保队成立原址——活谈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
枪声曾在这里悠扬,抗日的焰火曾在这里燃烧。历经岁月沧桑,如今过程全心修葺的德刚伍公祠被赋予了新的时期责任,化身为一座以“抗日焰火”为主题的红色教会基地,向后东谈主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浴血抵挡的岁月,传承着不服不挠的爱国办法精神。
▲ 活谈镇鳌头村德刚伍公祠已成为红色教会基地。
这份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在高要伍氏中其实早有渊源。时辰回溯至1924年9月,在国民创新海浪席卷南粤地面之时,端源乡(今属高要区)的农民全国,在叶挺和韦启瑞等创新前驱的凯旋率领下奋起。以伍耀辉、聂文波、谢忠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其中伍耀辉为领村伍氏族东谈主),最初成立了“端源乡农民协会”,为农民争取职权。创新的种子一朝播下,便赶快生根发芽。
▲ 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保军总部原址——乐城镇领村伍氏祖屋。
▲ 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保军总部原址里面环境。以上两图 邓达荣 摄
不久之后,一支保卫创新果实、惊羡农民利益的武装力量——“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保军”宣告成立,这是高要县限制内最早成就的农民自保武装组织,其总部,就设在了乐城镇领村的伍氏祖屋之中,在阿谁生机勃勃的时期,一间小祖屋就这么成为了早期农民革走时动的进攻策源地和坚强堡垒。
▲ 高要县第二区农民自保军雕刻和旌旗。 邓达荣 摄
跟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引申,高要的老祠堂也已毕了全新改革。
在探索古祠堂“活化”创新旅途中,高要忽闪缔造典型、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古祠堂四肢村民聚会、教悔、传统礼俗践行的进攻方法,平常开展党的创新表面宣讲、梗直教会、谈德教会、东谈主文社科训诫进祠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畴昔的系族议事厅,已摇身一造成为法治宣讲学堂、红色教会基地和非遗工坊,成为了推东乡村振兴的强盛文化引擎。
文中对于高要姓氏的起源贵府
均来自《高要县志》,
实质应以各村族谱为准,
如有错漏,
迎接诸君网友在褒贬区指正。
开始:高要发布
开云体育